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湛江,人均海岸线全国居首,风光旖旎、风物富饶。
全国首批对外沿海开放城市,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深水海港,全国第一条跨海铁路……湛江顶着耀眼的光环,也因此承载着更高的期待。
经济实力曾位居广东第二;当年与青岛一时瑜亮,有“北有青岛,南有湛江”一说。今天虽说在GDP上有些“中不溜秋”,也意味着发展潜力巨大,空间无限广阔。
万千气象,来自海上。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按下“加速键”,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强市,湛江又一次踏上赶海征途,与海共舞,向海“湛”放!
湛江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她已集港口、机场、火车于一身,可谓全国少有;高等教育水平省内名列前茅,无论高校数量和大学生在校人数,很长一段时间都仅次于广州。上世纪60年代,湛江已是广东第二经济大市,与青岛比肩,风光无限,1984年又成为首批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拂沿海地区。当珠三角各市争相吸引外资、全力发展工业时,湛江则主攻水产、水果和畜牧业“两水一牧”。农业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自然很难赶上“风口”城市的增长。
此后,“大港口、大工业、大流通、大发展”的战略布局,让湛江找到感觉,但想赶超仍然颇具难度。湛江地理位置较远,难以就近享受到珠三角发展红利;而且,惊动全国的走私大案,也影响了当地生态与发展势头。直到本世纪初期,湛江提出“工业立市”,经济才慢慢“回血”。
时光荏苒,百感交织于往事,而湛江更看重的是来日。
去年,湛江GDP为3712.41亿元,位居全省第九。随着国家经略南海、开发海洋步伐的加快,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城市群……国家战略频频落子湛江,此处的未来,尤为可期。
看区位:湛江地处粤桂琼三省交汇,背靠中南、西南腹地,面朝广袤的南海;拥有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最短航程,为货物进出口提供了极大便利。
看战略:湛江被推向国家战略联动发展的最前沿,徐闻港的功能效用更显重要。从徐闻港出发,到海口新海港的海上距离仅12海里,海上航行时间1个小时,海南自由贸易港近在眼前。每年有超过1200万人次旅客通过徐闻港进出海南岛。
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南方+记者 肖雄 郭龙碧 通讯员 张锋锋 摄
“广东海南相向发展”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琼州海峡的南北两岸,徐闻港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海口新海港综合交通枢纽站建成后也将是全国最大港口客滚综合枢纽。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正加快谋划推进,这一合作区以徐闻港为核心、向东西两翼延伸,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与海南共同组建琼州海峡港口联合体,成为“双向奔赴”的先行区。
湛江的风口来了,自海上而来!
打造海上新广东,条件得天独厚的湛江当仁不让。海洋牧场、蓝色粮仓,人们无不期待着湛江担当。
中国渔业看广东,广东渔业看湛江。去年,湛江渔业总产量125.5万吨,渔业产值274亿元,产量和产值连续20多年居广东省首位。6月19日召开的全国深远海养殖工作会议召开,湛江作为唯一受邀的地级市作了典型发言,实力可见一斑。
种苗,是粮仓的“芯片”。为解决海洋渔业种源“卡脖子”问题,湛江一路求索。
2011年,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联合中山大学,选育出了国内认定的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迎来历史性突破。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南方+记者 肖雄 郭龙碧 通讯员 全景球 许双荣 摄
今天,更多湛江智慧与实践,让“中国粮仓”更殷实、“中国饭碗”更坚实:目前已选育出南美白对虾新品种6个,占全国审定该品种数量的50%;攻克66种常用的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并投入生产应用;已建成水产苗种场480家。2022年,培育水产种苗1622亿尾,供全国沿海水产养殖和出口东南亚等国家。
与此配套,无论是在平台还是装备,湛江都进行了全面升级:深海养殖网箱突破传统,周长从30米增至100米,单网产量大大增加;“汗水渔业”升级为兼具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于一身的“智慧渔业”;日前,广东规模最大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上岗”, 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全面提速……
今年一季度,湛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9.72亿元,同比增长4.0%,交出了一份“丰收答卷”。
“中国对虾之都”“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
每个“国字号”背后,都充分展现着湛江的“芯”意,和向深蓝挺进的决心。
位于徐闻县西连镇的“海洋牧场”,工人正在收获金鲳鱼。南方+记者 肖雄 通讯员 张锋锋 摄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
湛江的目标,锁定了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强市。强,就要长出筋骨,则必须有优势产业,有龙头企业。
钢铁,让经济势头更加强劲;化工,则让产业发展更上台阶。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于10年前落地于此,如今100秒产1卷钢,日均产值8000万,每人每年产钢2500吨,让湛江长出了“钢筋铁骨”;随着中科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稳步达产达效,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成为湛江首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提振临港产业发展信心;巴斯夫集团也看中了湛江,决定投入100亿欧元的大单,并坚信会迎来丰厚的回报……
如今,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个投资超百亿美元的“巨无霸”齐聚东海岛这一中国大西南金三角经济区的进出口咽喉,让昔日的渔岛“换了人间”,从不产一滴油到世界一流炼化基地、从不产一寸铁到全球先进的超高强钢生产基地……“巨无霸”项目“抱团”,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宝钢湛江钢铁俯瞰全视图。郎树臣 摄
工业虽重,湛江并没有以牺牲碧海蓝天为代价。以东海岛为例,这里已形成了以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的低碳静脉产业链,资源得到再生利用,对环境更加友好。
这并非简单的取舍命题,而需要在观念上革新,在实践时出新,在探索中再创新。
比如,养殖业的发展曾带来红树林的破坏。意识到“国宝”的重要性,湛江开动脑筋,进行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模式研发与生态示范探索,如今已选出6个较适种红树、近20个较适养水产,走出了一条红树林营造与水产养殖双赢之路。
湛江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红树林。如今已有红树林6412.53公顷,占全省60.5%,成为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全球红树林每年约1%的速度递减的今天,湛江却实现逆势增长,被誉为“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
这,就是今天的湛江故事。 |